陇县东风镇众鑫粮食种植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于2014年3月,会员150人;2016年4月组建协会党支部,有党员6名。近年来,该协会党支部与下凉泉村党支部按照“村社联建、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支部+基地+互联网+农户”运行模式,建立红薯种植、粮改饲、电商孵化三大基地,年产值达到300万元,16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入股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实施背景
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及省市县不断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群众要脱贫、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必先行,陇县东风镇众鑫粮食种植专业技术协会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风镇下凉泉村及其周边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双方加强合作的契机,如何发挥引领群众增收致富作用成为双方共同奋斗的目标,在党建引领下“村社联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陇县东风镇众鑫粮食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党支部通过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社联动、村社合作、村社共赢蹚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该协会党支部创新“党建联手、基地联建”模式,以“良种推广”为主攻,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路径,以“科技特派员”为支撑,将“党员带动、基地建设、增产增收”嵌入到产业发展中,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扩大特色种植规模,大力培育乡土人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产业支撑和组织保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协会发展内力。协会党支部聚焦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在上级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将“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做为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员本领的有力抓手,凝聚协会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为民服务中的思想共识。通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将党小组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员承诺践行在基地上,让群众利益镶嵌在产业发展上,有力的将党支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坚持与下凉泉村党支部进行支部联建,把主题党日开在产业基地中,通过党员教、群众学,培养26名有技术、有头脑的致富带头人。协会积极吸纳退伍军人5名,把退伍军人培养成积极分子,把党员培养成土专家,为协会发展提供造血功能,为党员搭建作用发挥平台,使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是聚焦科技支撑,深挖粮食产量潜力。协会党支部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优势,聘用原市种子站高级农艺师崔巍峰为柔性科技人才,西农大8名教授定期技术指导,把农艺和农机相结合,把良种与配方肥相结合,把病虫害防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研发推广小麦新品种12个,打造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先后打造大豆、玉米复合科技示范园460亩,形成玉米不减产、增收一料豆,种麦不影响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每亩增加土地附加值800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是聚焦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协会党支部坚持产业发展与强村富民双提升,深挖本地资源禀赋,先后建立了红薯种植、粮改饲、电商孵化三大基地。目前,通过推广膜下栽植技术,红薯种植面积达600亩,并实行农户田块自愿认领模式,在红薯收购后向协会缴纳地块租金外,其余收益归群众所有,81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积极流转土地2000亩,推广集约化经营管理,为村内奶牛养殖场生产青贮饲料,向100户土地流转农户按年度进行分红。
四是聚焦产品销售,引进电商渠道助力。协会与下凉泉消费扶贫馆签订网红直播业务,由线下销售升级到直播带货,协会开展电商培训一期,培训人次达50人次,发展直播网红5名,协会党员张艳芳率先走进直播间,销售陇县五宝及农特产品,同时与已脱贫户8户签订了小杂粮购销协议,初步形成订单产业,增加邮政快递业务,联通代办业务,翼支付线下送鸡蛋活动,受益群众达1300多人。既服务了群众,又拓宽了发展渠道,达到了双赢效果。
五是聚焦人才培育,激发群众发展动力。协会党支部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了解到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积极建立协会、村党支部党员与贫困群众帮带体系,利用“扶智夜校”累计开展扶智扶志教育36次,参与人数达到1200余人,协会党支部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2期,培训职业农民300人,其中病虫害防治专业150人、农机手4名,将学习到的技术应用到基地生产中,解决农业生产问题260件。
六是聚焦责任担当,凝聚共建共享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采取社村对接,协会党支部与下凉泉村党支部签订了对接协议,技术合作、技术培训、社会帮扶等措施,连续四年对下凉泉二本上线大学生开展了“励志新起点,学成报党恩”教育资助活动,同时慰问老党员8名,资助资金达1.5万元。在疫情期间向周边刘家咀等五个村防控卡点捐助物资达6000元,彰显了社会组织社会担当。
三、取得成效
一是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通过协会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的联建,全村党员干部坚定了为推动强村富民的信念决心,同时在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致富上得到了锻炼,为民服务的干事本领迅速提升,让群众对党支部的认可度不断增强。
二是支部组织优势进一步彰显。协会党支部在为解决群众种粮难、收粮难问题上,以全村生产条件较好的500亩耕地为试点,创建了小麦托管模式,即农户将土地交由协会统一耕作,每亩交付托管费300元,所收粮食全部归农户自己所有。从几年实践来看,这种模式有力发挥协会在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农机服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小麦单产也由800斤/亩涨至1300斤/亩。
三是人才培育作用进一步发挥。为推动全村产业发展,协会党支部持续深化与上级部门在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对接,在科技特派员及三区人才的指导下,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乡土人才队伍,为村级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思考启示
一是村社合作,支部联建是核心。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党组织也是各社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的联系合作的桥梁,通过涉农党支部联建的形式,党员共同活动的方式,可以实现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增强联建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引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党支部发挥着核心作用。
二是村社互动,优势互补是关键。乡村振兴框架内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涉农社会组织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的资源优势互补至关重要,只要找准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才能实现深度合作。涉农社会组织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有天然的联系,两个主体都是依靠农业发展壮大,“你有技术我有田地”各支部各取所需,强强联合,才能发挥好土地的最大效能,从“土疙瘩”里面刨出“金疙瘩”。
三是村社发展,合作共赢是目的。村社之间的合作是平等互惠的,没有什么隶属关系,也不存在相互竞争矛盾。社会组织出技术,村级集体出土地,双方可以在做大做强农产品上下功夫。同时村级党组织可以借助社会组织这个平台,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和实战练兵,进而学习发扬社会组织先进的生产、管理、销售模式,社会组织通过村级集体平台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改造和组织发展壮大,双方合作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农业朝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