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长期以来,艰苦边远地区和广袤基层存在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待遇不优、发展空间狭窄等问题,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给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各级各有关部门当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在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上下真功、使真劲、出真招、用真情,真正让各类人才在基层有为有位。
强化政治引领
让人才在基层一线有归属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高效统筹人才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流动。
加强政策支持。深化基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结合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要求,紧扣本地区人才工作实际,出台具有区域特色的引才、育才、爱才政策性文件,对基层人才引进培育作出行之有效的具体部署,高位谋划人才政策项目向基层一线倾斜。
加强“一把手”责任。坚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抓人才工作责任制,深化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将“一把手抓人才工作”列为基层考核的重要指标,采取月调度、季小结、半年交流的督促方式对基层人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问效,高质推动人才工作责任向基层一线压实。
搭建干事平台
让人才在基层一线有方向
聚焦产业发展建平台。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紧扣区域发展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关键领域引进和培育人才,对在基层一线自主创业的人才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
聚焦人才回引建平台。大力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引工程,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和“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网络功能,积极举办“在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组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类别、分层次对在外人才进行拜访,积极推介重点产业、优势资源、优质项目,引导优秀在外人才回到基层一线创业创新。
聚焦乡村振兴建平台。深入开展“科技下乡”“万名人才兴万村”等人才专项行动,坚持“因村定需、按需选人、注重实效”原则,紧扣基层一线的基础条件及特色优势产业、乡村规划治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发展现状,精准梳理人才“需求清单”,统筹农业、林草等部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资源清单”,“两张清单”精准匹配,将专家人才匹配到基层一线产业链上,用人才主导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拓宽发展空间
让人才在基层一线有奔头
加大基层人才培养锻炼力度。健全基层党政人才“上派下挂”锻炼机制,选派党政人才到一线吃劲岗位、重要岗位进行挂职历练。依托基层人才对口研修、省级单位下沉帮培、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家人才省管县用、对口支援等创新平台载体,推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对口部门、对口院校进行研修,引进博士级专家人才到基层一线建立“专家人才基层工作站”和“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常态化开展基层人才技能培训,激活基层人才“一池春水”。
加大基层人才提拔使用力度。突出选用干部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导向,积极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等五方面基层治理人才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让奋斗在基层一线的人才转变身份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有效解决基层人才发展“天花板”问题,激发人才在基层一线的干事激情。
加大基层人才称职评聘力度。建立职称评聘委员会,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职称评聘标准,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将工作成绩、考核结果、群众评价作为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让基层人才晋升有的放矢。
优化服务环境
让人才在基层一线有保障
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力度。实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推行人才服务“好差评”制度,做好基层一线人才经费落实、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就业、落户服务、绿色就医等工作。进一步健全人才环境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基层一线人才服务流程,全面推动人才服务提质增效。深化基层党委联系专家制度,为专家人才提供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贴心化的服务,让专家人才能在基层一线静下心来做学问、出成果。
提升优秀人才激励力度。积极推荐基层一线人才申报国家、省、市重点人才项目,给入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的给予奖励。建立健全人才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人才奖励政策,激励农林科技人员离岗后在基层一线创新创业、带办涉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
提升爱才重才宣传力度。在主流媒体开设“人才动态”“一把手谈人才”等人才工作专栏,宣讲基层一线优秀人才工作事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敬才、留才、护才之风,使人才在基层一线有荣誉感和成就感,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